3吨纯水设备(通常指产水能力为 3吨/小时 的纯水制备系统)的核心原理是利用 物理过滤、膜分离和离子交换 等技术,逐步去除原水(如自来水、地下水)中的杂质、离子、有机物和微生物,最终产出符合要求的纯水(电阻率通常在 0.1 - 10 MΩ·cm 范围)。
1. 预处理系统(保护核心RO膜的关键)
目的: 去除原水中大颗粒杂质、胶体、有机物、余氯、硬度等,防止后续RO膜堵塞、结垢或氧化损坏。
主要单元:
多介质过滤器: 填充石英砂、无烟煤等,去除悬浮物、泥沙、铁锈等大颗粒(精度约10-50μm)。
活性炭过滤器: 吸附余氯、有机物、异味、色素及部分胶体,保护RO膜免受氧化(氯会破坏RO膜)。
软化器(可选): 对于高硬度水(高钙镁离子),使用离子交换树脂置换钙镁离子(形成水垢的主要成分),防止RO膜结垢。通常用NaCl再生。
精密过滤器(保安过滤器): 安装5μm或1μm的PP熔喷滤芯,作为最后一道屏障,确保进入RO的水中没有>5μm的颗粒。
2. 反渗透系统(RO - Reverse Osmosis - 核心脱盐单元)
目的: 去除水中绝大部分溶解盐类(>98%)、离子、小分子有机物、胶体、细菌、病毒等。
原理:
利用高压泵(关键设备)对预处理后的水加压(通常10-20 bar)。
高压水通过RO半透膜(孔径约0.0001μm)。
水分子能透过膜成为RO产水(纯水)。
溶解盐类、有机物、微生物等被膜阻挡,成为浓水(废水) 排掉。
关键特点:
是设备脱盐的核心,产水电阻率可达1-10 μS/cm(相当于0.1-1 MΩ·cm)。
通常采用多支RO膜元件并联(如4支8040膜)达到3吨/小时产水量。
需要定期化学清洗维护以恢复通量和脱盐率。
3. 后处理系统(根据最终水质要求配置)
目的: 对RO产水进行进一步纯化,达到更高纯度或满足特定用途(如作为超纯水前级)。
常见单元:
混床离子交换(Mixed Bed - MB):
将阴阳离子交换树脂均匀混合在一个容器内。
深度去除RO产水中残留的微量阴阳离子。
产水电阻率可达5-18 MΩ·cm(接近理论纯水)。
需要定期用酸碱再生或更换树脂。
连续电去离子(EDI - Electrodeionization):
将离子交换树脂、离子交换膜和直流电场结合。
在电场作用下,离子被选择性迁移去除,同时水电离产生的H⁺和OH⁻持续再生树脂。
可连续稳定产出高纯水(电阻率5-17 MΩ·cm),无需化学再生。
通常作为混床的替代或升级方案,运行成本更低更环保。
紫外线杀菌器(UV):
254nm UV灯杀灭水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。
终端精密过滤器:
安装0.22μm或0.1μm的除菌滤芯,截留微生物尸体和颗粒。
4. 纯水储存与输送
纯水储罐: 储存制备好的纯水,缓冲用水高峰需求。
输送泵: 将纯水输送到使用点。
循环管路: 采用循环设计(尤其是高纯水),防止死水滋生微生物。管路材质常用SUS316L不锈钢或PVDF塑料。
总结:三级净化流程
预处理: 粗滤 → 吸附 → 软化 → 精滤 → 保护RO膜
核心脱盐: 高压RO → 去除98%+溶解盐和杂质 → 得到初级纯水
深度抛光:
离子深度去除: 混床(MB) 或 电去离子(EDI) → 得到高纯水
微生物控制: UV杀菌 + 终端除菌过滤 → 确保生物安全性
关键参数与选型考虑
产水量: 3吨/小时(需考虑水温、原水水质对实际产水量的影响)。
水质标准: 根据用途(如实验室、制药、电子清洗、锅炉补水)决定后处理工艺(仅RO、RO+MB 或 RO+EDI)。
回收率: RO系统的产水与进水之比(通常工业设备在50%-75%),影响废水产生量。
自动化程度: PLC控制、触摸屏操作、自动冲洗/再生、水质在线监测(电导率/TOC)等。
这样的系统能稳定产出符合工业或实验室要求的纯水,核心在于RO膜的高效脱盐配合预处理保护和后处理精制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