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水回用设备通过多级处理技术将污水转化为可回用的再生水,其核心原理可分为物理、化学及生物处理三大类,具体如下:
1. 物理处理法
- 格栅过滤:通过不同间隙的栅条(粗格栅10-50mm,细格栅1-10mm)拦截固体杂质,如树枝、塑料瓶、毛发等,防止后续设备堵塞。
- 沉淀分离:利用重力作用使悬浮颗粒(如泥沙、金属碎屑)沉降,降低污水浑浊度。
- 膜分离技术:包括超滤(UF)和反渗透(RO),通过膜孔径截留细菌、胶体及溶解性盐类,实现高效固液分离。
2. 物理化学法
- 混凝沉淀:投加石灰、碳酸钠等药剂,使细小颗粒凝聚成较大絮体后沉降。
- 活性炭吸附:利用活性炭的多孔结构吸附有机物、色度和异味。
- 浮选法:通过气泡粘附污染物上浮分离,适用于油脂类物质去除。
3. 生物处理法
- 活性污泥法:微生物在曝气条件下分解有机物,生成CO₂和水,剩余污泥通过沉淀分离。
- 生物膜法:微生物附着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,分层降解污染物(好氧层与厌氧层协同)。
- 膜生物反应器(MBR):结合生物处理与膜分离,截留活性污泥和大分子有机物,出水悬浮物和浊度极低。
4. 深度处理与消毒
- 紫外消毒:破坏微生物DNA结构,确保回用水卫生安全。
- 变频供水系统:稳定输出中水至回用管网,适应不同用水需求。
典型工艺流程
预处理:原水→格栅→调节池→提升泵。
核心处理:生物反应器(活性污泥/生物膜)→膜组件(MBR/RO)。
后处理:消毒装置→中水贮池→回用系统。
技术特点与挑战
- 优势:模块化设计、自动化程度高、出水水质稳定(如满足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》标准)。
- 问题:设备维修成本高、部分项目水质不稳定,需定期维护膜组件和生物系统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