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O反渗透和EDI技术在纯水制备中的核心区别主要体现在技术原理、水质表现及运行特性等方面:
1. 技术原理差异
- RO反渗透:基于半透膜的物理筛分机制(孔径0.1-1纳米),通过高压(15-20bar)驱动水分子逆渗透压迁移,实现95%-99%的脱盐率。
EDI技术:结合电渗析与离子交换,利用直流电场驱动离子定向迁移,并通过树脂的连续电化学再生实现99.9%以上的脱盐率。
2. 水质表现
- RO产水:电阻率通常为0.05-0.5MΩ·cm,需进一步处理才能达到超纯水标准。
- EDI产水:电阻率可达15-18MΩ·cm(25℃),直接满足超纯水需求。
3. 运行特性对比
- RO系统:需定期化学清洗膜元件,对进水SDI(污染指数)要求严格,运行能耗较高。
- EDI系统:无需酸碱再生,树脂通过水电离自动再生,运行能耗低40%且维护简单。
4. 应用场景
- RO:广泛用于初级纯化,如海水淡化、工业预处理等。
- EDI:多作为RO的后端精处理,适用于半导体、制药等对水质要求极高的领域。
5. 经济性与环保性
- RO:设备投资低,但化学药剂消耗和废水处理成本较高。
- EDI:初期投资较高,但长期运行成本低,无酸碱污染,符合环保要求。
总结来看,RO侧重高效初级脱盐,而EDI专注于深度纯化与连续稳定产水,两者常组合使用以优化纯水制备流程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