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废水处理设备出水出现浑浊问题时,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,需要系统性排查和针对性解决。以下是分步解决方案:
1. 初步检查与快速应对
检查进水水质:
确认进水是否含有突发性高浓度污染物(如油脂、悬浮物、有毒物质),若进水异常,需调整预处理工艺或联系上游排查。检测设备运行状态:
检查水泵、曝气系统、搅拌装置是否正常运行,异常设备需立即维修或更换。
2. 分工艺段排查原因
(1)物理处理段(如沉淀池、过滤)
沉淀效果差:
原因:污泥层过高、水力停留时间不足、混凝剂投加不当。
解决:排泥至合理高度;调整停留时间;优化混凝剂(如PAC、PAM)投加量或更换药剂。
过滤失效:
清洗或更换滤料(如石英砂、活性炭);检查反冲洗频率是否足够。
(2)生物处理段(如活性污泥法、MBR)
污泥性状异常:
污泥膨胀(SVI>150mL/g):减少进水负荷,增加溶解氧(DO>2mg/L),投加氮磷营养盐或抑菌剂(如H₂O₂)。
污泥老化:加大排泥量,更新污泥。
膜污染(MBR工艺):
进行化学清洗(次氯酸钠+柠檬酸),调整曝气强度防止膜堵塞。
(3)化学处理段(如絮凝、高级氧化)
絮凝效果差:
调整pH至6~8(铝盐/铁盐适用);更换絮凝剂类型(如改用阴离子PAM);优化混合强度(G值300~600s⁻¹)。
3. 关键参数检测与调整
DO(溶解氧):活性污泥法需维持2~4mg/L,过高或过低均影响沉降性。
MLSS(污泥浓度):控制在2000~4000mg/L,过高易导致悬浮物溢出。
SV30(污泥沉降比):正常范围为20%~30%,若>50%需紧急排泥。
浊度/NTU:实时监测,目标值根据排放标准(如<5NTU)。
4. 应急处理措施
投加助凝剂:如硅藻土或活性炭,快速吸附悬浮物。
增设临时过滤:使用袋式过滤器或砂滤罐过渡,确保出水达标。
分流排放:严重浑浊时,将部分出水回流至调节池重新处理。
5. 长期预防措施
定期维护:清洗沉淀池、校准仪表、更换损坏部件。
工艺优化:
引入在线监测系统(如pH、浊度、COD实时反馈)。
考虑升级工艺(如用磁混凝代替传统絮凝)。
人员培训:规范操作流程,避免人为失误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