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渗透(RO)与电去离子(EDI)技术在成本效益上的对比需从初始投资、运行成本、维护费用及适用场景综合考量,具体分析如下:
初始投资
- 反渗透设备:技术成熟,设备投资较低,尤其适合中小规模系统(产水量<50m³/h),可减少土建和自动化控制成本。
- EDI设备:初期投资较高,但结构紧凑,节省空间,在大规模系统中(产水量>500m³/h)可能因多级膜组和高压泵组增加基建成本。
运行成本
- 反渗透设备:需消耗大量电能和化学药剂,定期更换膜元件(周期3-5年),且产生30%-50%浓水,水资源利用率较低
。 - EDI设备:无需酸碱再生剂,运行能耗节省40%,水回收率达90%以上,长期运行成本更低。
维护与寿命
- 反渗透设备:操作复杂,需专业人员维护,膜更换频繁(1-3年/次)。
- EDI设备:操作简便,模块寿命长(5-8年),自动化程度高,维护成本低。
适用场景与综合效益
反渗透:适合水质要求不高、产水量小的场景(如医用),短期经济性更优。
EDI:适合高水质需求(如半导体、核电)、连续产水的大规模系统,长期成本效益显著。
总结:反渗透在初期和中小规模场景中成本优势明显,而EDI在长期运行、高水质需求和大规模系统中更具经济性。选择时需结合水质、产水量及长期运营目标综合评估。



